从工业组织、原料、过程、产物、碳捕集利用5方面发力
中化新网讯 石化化工行业实现低碳生长,要在工业组织低碳化、原料低碳化、过程低碳化、产物低碳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方面发力。这是近日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线上举办的石化化工行业低碳生长陈诉会上通报的信息。
规划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君发指出,对于石化化工行业来说,实现“双碳”目标主要面临4方面挑战:既要控制碳排放量,又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既要连续推进碳达峰行动,又要妥善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和国际贸易的壁垒;既要掌握好先立后破的节奏,又要平衡好存量减碳和增量低碳的关系;既要处置好与上下游的关系,又要实现本行业与相关行业的协调生长。
“为实现低碳生长,要将‘双碳’目标贯穿于石化化工行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统筹推动各子行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指出,行业各领域要坚持效率优先、源头减碳;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并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坚持政策引领、市场主导,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在低碳转型中的内生动力。
在原料低碳化方面,规划院石油化工处副处长龚华俊指出,需通过多种原料、多种能源的融合生长来实现石化化工行业的原料低碳化。同时,要对未来的工业结构、技术创新进行前瞻性规划。如在西南地域结构低碳、零碳原料基地;开发生物基质料、塑料回收新技术等。
在低碳技术方面,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副处长、低碳技术生长中心主任朱彬彬认为,调整生产技术路线具有较大的减碳潜力,但需要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及外部能源供应的恒久趋势进行结构,替代路线要凭据替代效率由高到低依次进行。同时,通过工艺过程优化、单元设备节能、系统优化技术等要领进行节能,也具有一定的减碳潜力。
在低碳产物方面,规划院化工行业高端生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质料化工处高级工程师乔冰强调,石化化工行业需不停提高并突破高性能产物的自主工业化能力。对于短板质料,应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促进产物质量升级;加强工业链上下游协同;充实发挥市场调治、政府引导的作用,打破供应链体系壁垒。对于已具规模优势的产物,应加快要害原料的技术升级,制止同质化;强化工业链、供应链整体宁静稳定;积极跟进下游市场技术动态,重视海外的专利结构,做好有利于产物更新迭代的技术储蓄。
据规划院质料化工处副总工程师伍桂松介绍,规划院正在进行石化化工产物碳排放系数研究。由于石化行业工艺技术路线的差异性,同一产物接纳差异原料、差异工艺的碳排放差异会较大。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产物及工艺数据库,建立了40多个产物、100多条原料技术路线、数百个场景的碳排放清单,用来指导碳评价事情。
本次陈诉会由规划院副院长郑宝山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