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体育

明升MS88-M88体育

中国科研实力:论文与人才

时间:2012-08-27     来源:中国科学报
从科学生长的总体形势看 ,若仅以论文数量而论 ,我国已乐成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自2008年开始 ,我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连续突破10万篇 ,名列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

  这使很多人认为 ,中国的科研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 ,正在成为未来的世界科技中心。

  然而 ,进一步分析论文的组成和来源 ,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从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年至2011年间 ,我国共发国际论文83万多篇 ,被引510余万次 ,排世界第7;2011年我国SCI论文篇均被引 6.21次 ,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10.71次相比 ,不到六成 ,但比上一年有两个百分点的进步。2001年至2011年 ,我国高被引论文数排世界第6位 ,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有美、英、德、法和加拿大 ,日本紧随中国之后。

  由此可见 ,论文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并不意味着我们实际的科研水平也到达了世界第二 ,在我们前面 ,美、英、德、法等老牌科学强国仍然是我们要奋力追赶的目标 ,甚至日本也仍然是我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崎岖 ,仅看论文数量是不够的。这就如同上个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不能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原理。要在科学研究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科学人才的连续积累与科研评价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科学人才 ,我们最近统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10年来 ,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的年龄正在不停趋向年轻化 ,已由过去的平均60岁以上 ,不停降低到去年的52岁左右;反过来 ,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却在不停走高 ,从过去的平均50来岁不停提高到60来岁甚至接近70岁左右。

  近10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年龄逐渐增长的趋势 ,从某种水平上反映了现代科学由小科学生长到大科学 ,科学研究由简单走向庞大 ,杰出科学结果从完成到获得最高认可的时间都在延长的基本趋势。一方面 ,职业科学家要更多的时间训练才气渐入佳境 ,另一方面社会对科学结果的评价也越来越严格。

  因此 ,科学家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只有终身连续不停地研究 ,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巅峰。近 1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的不停年轻化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征兆 ,也是近1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革新结果的重要体现之一。如果七八十岁才当选中国院士 ,那攻击世界科学岑岭的希望就几乎不存在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 ,对这些年轻的杰出科学家应该接纳什么样的政策导向 ,以保障他们继续攀登科学岑岭而不是到此止步。凭据研究 ,一个国家 ,在行将上升为科学中心的赶超年代 ,杰出科学家的平均年龄一般都不凌驾50岁。世界范围看 ,杰出科学家作出缔造性结果的岑岭年龄段也集中在40岁到50岁之间。因此 ,从科技政策的角度看 ,继续保持对年轻杰出科学家的支持和及时认可 ,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 ,进一步降低杰出科学家获得国家认可的年龄;继续勉励支持年轻院士潜心研究 ,攻击世界先进水平 ,在制度上为其研究缔造条件 ,并对其非科学活动适度予以制约 ,从国家科技生长的需要看 ,不仅具有操作上的可能性 ,而且在战略上也非常须要。

  但是 ,现实的情况却令人颇感不安。据相关研究 ,从统计上看 ,中国科学家恰好在缔造力的岑岭年龄段用于科研的时间反而大幅下降。如果个体科学家由于事情需要 ,当选院士后必须要去当校长还情有可原 ,但如果绝大多数年轻科学家都在当选院士后不久就转岗从政 ,那对国家的科学生长而言 ,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保证大多数年轻的杰出科学家专注于科学研究 ,不停形成攻击世界科学岑岭的国家科学能力 ,就成为当今科技体制革新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对此 ,我们还可以从科学家学术荣誉追求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论证。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 ,科学家追求的学术荣誉除了举国上下对SCI指标的关注之外 ,大多涉及科学奖励的层面 ,而科学发现、发现的优先权命名几乎被忘却。

  实际上 ,人类文明和科学生长是靠学术荣誉的分层递进来推动的。对科学家而言 ,最高荣誉既不是所发论文数量也不是引用率 ,甚至也纷歧定是诺贝尔奖 ,而是对其开创的一门科学的冠名。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达尔文进化论、哥白尼日心说、麦克斯韦方程组、普朗克常数、哈雷彗星等等 ,在这方面 ,中国科学界甚至还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现在科学生长的状况是 ,对论文发表数量的关注太多 ,对引用率的关注不够 ,大量年轻杰出科学家盛年转岗离开了科研第一线。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学实力 ,调整完善现行的科学评价看法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田地了。

  毋庸讳言 ,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论英雄的做法并非一无是处。一开始先从重视数量上起步较为容易获得一致的评价尺度 ,20多年前 ,如果有人能用英文写篇文章 ,就会让人刮目相看 ,现在20来岁的学生 ,可能几个晚上就能写篇SCI论文 ,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科学生长的第一步目标已经实现。

  在科学论文数量不停取得突破的基础上 ,从调整科研评价机制入手 ,深化科技体制革新 ,以 “术业有专攻、学仕皆精进、科学高追求”的计谋 ,不停提升我们的科研水平和质量 ,摈弃单纯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简单评价模式 ,掌握历史机遇 ,提倡社会看法厘革 ,尽可能支持并保障大多数杰出的年轻科学家在科学门路上连续奋进 ,是中国科学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 ,也是中国在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的前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