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8日,2012国际农用化学品岑岭论坛、国际新型肥料技术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在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工业可连续生长的迫切需求下,农药、化肥工业转型升级已经到了要害时刻——生物农药将成为生长重点,新型肥料从单纯营养型向功效型生长,缓控释肥料、腐殖酸肥料、海藻肥等新型肥料迎来了巨大的商机和难得的生长机遇。
工信部工业原质料工业司石化随处长张文明认为,加快转型升级是中国农药工业“十二五”期间生长的核心。当前农药行业依然存在着产物同质化、产能过剩、经营混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药工业的可连续生长。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迫切需求下,将进一步加大高毒农药的禁限用事情。
据张文明介绍,目前农业部在牵头研究百草枯剂型的问题,下一步对百草枯的水剂要进一步禁限用。对于乙草胺、毒死蜱等生产中环境污染比力大的产物,将研究相关政策降低或者取消这些高环境风险农药产物的出口退税,以推进工业的转型和优化升级。
张文明还说,农药、化肥企业应注重提升农化服务水平,勉励大型企业以生产为基础,以质量为保证,着力培养品牌和营销网络,加快建立高效的供销和服务体系,扩大农化服务业务。企业要加强服务理念,逐步建立从生产到使用的全流程服务体系。生产企业提出精细化生产管理的看法和精细化服务的看法,能提升农化服务水平,让农民感动。
在新型肥料技术大会上,与会专家体现,质量替代数量是中国肥料工业未来生长的门路,未来肥料研究的重点应当是如何提高效率与利用率,而不是继续大幅度提高施肥水平。因此,一些环境友好型的新型肥料将迎来机遇。
浙江农之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平认为,新型肥料的研发和配方生产,应放在因地制宜、因物制肥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味追求产物完美。
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缓释肥、控释肥、生物有机肥、水溶肥、海藻肥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大田大面积推广施用。以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郑州大学等为代表的30多家科研单元与企业加入了新型肥料技术方面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新型肥料生产企业到达2050家,新型肥料品种到达5000多个。
与会的专家和企业卖力人还认为,政府应扶持优势企业,鼎力推进新型肥料技术的创新事情,勉励企业自主创新,同时借鉴国外肥料补助政策的做法,推进新型肥料在我国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