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农药工业在调整中提高、取得全面生长的一年。农药行业生产运行、责任眷注、新产物开发、园区建设、对外交流、规则建设、结构调整等方面成效显著,亮点频现。
亮点一:生产运行健康平稳,出口增速较高。
2011年中国农药行业在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中仍然泛起良好的生长态势,生产运行总体平稳,市场价格趋于稳定,保证了农业生产用药的需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1~11月累计生产农药(100%计)237.5万吨,同比增长19.3%。出口农药66.5万吨,同比增长37.1%;出口金额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3.3%。农药出口增速较高,高附加值农药制剂产物的出口量增加较多,并开始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农药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生物农药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11.5%,增长速度高于化学农药;高毒农药比例已经缩小到2%以下。
亮点二:责任眷注点面结合,节能环保扎实推进。
2011年,农药行业广泛开展了责任眷注活动,一批企业在实践责任眷注的过程中与跨国公司实现了对接与合作,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增强。江苏省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农药工业园区2011年8月27日启动了责任眷注行动,园区的40余家企业分别递交了《实施责任眷注允许书》。针对百草枯目前的困境,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在2011年6月组织建立了中国百草枯生产企业产物管理与社会责任眷注事情组,由成员企业无偿出资设立了百草枯社会责任眷注基金。
针对吡虫啉生产过程中的废水难处置问题,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在行业积极推广吡虫啉的先进生产工艺和“三废”处置技术;针对乳油中“三苯”类溶剂的环境危害问题,研究制定了《农药乳油中有害溶剂限量行业尺度》;针对草甘膦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草甘膦含盐母液的处置问题,建立了草甘膦行业环保专项核查事情组,并设立草甘膦环保专项核查基金。
亮点三: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加大。
2011年,结合“十二五”科技攻关,许多农药企业加入农药工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员单元由最初的17家增加到48家。产学研结合进一步生长,很多农药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技术中心,农药新产物创制也逐渐向以企业为中心的态势生长。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大幅增加,特别是在农药混剂专利申请方面,广西田园、深圳诺普信等大型制剂企业,在某些品种上拥有的专利数量已凌驾世界六大农化巨头。2011年,共评选出中国农药行业技术创新奖8个。
亮点四:协作组事情卓有成效,大宗产物连续生长。
2011年,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组织新建立了吡蚜酮和三嗪类产物2个协作组,协作组生长到13个。各协作组以差异的形式组织了活动,如百草枯、草甘膦协作组组织的正式事情会议,吡虫啉协作组组织的新技术研讨会、阿维菌素协作组组织的餐会等,为行业自律作出了孝敬。2011年10月21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在上海组织召开2011大宗产物论坛,邀请各产物协作组的组长单元卖力人、行业管理者和科研、市场精英,配合分析2011年农药大宗产物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动态,探讨下一步生长的对策与措施,延长产物生命周期,为农药行业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序环境。
亮点五:对外交流合作取得突破,国际化法式加快。
2011年中印农药界强强联手,成为世界农化业瞩目的焦点。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农药交流会暨农化产物展览会,吸引了来自74个国家和地域的海外观众。在10月和11月,农药协会组团分别前往欧洲与日本,对欧洲三大农药公司和日本农药企业进行考察和交流。不间断的国际交流,对客观、准确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农药行业的情况、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中国农药的国际市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11月,中国化工集团完成了对全球第七大农化企业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60%股份的收购,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实现了快速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