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疏散技术开发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膜疏散、结晶疏散、超临界萃取、吸附疏散、超重力精馏等新技术已乐成应用于我国化工生产实践中。11月2至4日,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联合浙江工业大学等在杭州举办的2011化工疏散技术交流与展示大会上,一批为化工行业节能减排作出突出孝敬的疏散新技术、新设备集中亮相。
记者在会上看到,浙江工业大学计建炳教授等人开发的超重力场精馏技术乐成实现了工业化,其专利产物为折流式超重力床,这个仅1米高的设备可取代约10米的传统精馏塔,不仅使设备体积大大缩小,而且在疏散热敏性物质或者高黏度物料方面较传统设备具有明显优势。目前该设备已在全国推广应用近300套,该技术结果获得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东理工大学白志山副研究员等人针对环己酮生产装置废碱污染难题,在环己烷氧化清洁生产工艺中通过引入离心强化疏散技术,提出了梯级脱碱新工艺,建立了设备几何结构、零速包络面、颗粒群湍流结构、疏散颗粒四种条理结构的协同关系,实现了污染物的精细疏散。
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我国粒子过程晶体产物生产中存在的精制技术落后、产物质量差等问题,积极展开对晶体分子组装及晶型优化技术的攻关,进行由分子条理研究直至工业化创新的多尺度研发。经过多年努力,该中心最终乐成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粒子产物精制新技术,并实现了工业化。目前已在国内建立了近百条工业结晶生产线,均一次开车乐成,产物质量及各项经济指标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有效地提升了我国医药及精细化工相关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 在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浙江大学姚善泾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耦合疏散技术的若干新进展》、《生物活性组疏散和提纯的要害技术》的学术陈诉。来自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多位专家也将其在疏散领域取得的最新结果与参会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