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乐成破获一起特大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9月19日,针对地沟油检验的技术难点,卫生部、科技部等七部门配合研究制定“地沟油”检验要领论证方案,并将组织专家对地沟油鉴此外指标体系合力攻关。
这则消息令人又喜又忧。喜的是国家在地沟油、食品宁静这个老浩劫问题上重拳出击,忧的是让人们心有余悸的地沟油问题是否还会卷土重来。
更需科技界反思的是,既然“牛皮癣”般的地沟油已是食品宁静问题上的顽疾,十多年甚至数十年如此,何以我们的检测分析技术“书到用时方恨少”?
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已具备向发达国家购置急缺高端技术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在各地勉励大干快上、跨越生长的民风下,快捷简单的“买”,已成为很多地方工业生长的基本行动。
地沟油问题是中国特色,国外并没有相关现成的成套技术待价而沽。但以发达国家在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生长水平推论,国外无此项技术,原因不是技术难度很高,而是此项技术在其本国没有用武之地。
国内缺乏此套技术,却是多方面毛病的集中体现,既有技术上的不完善,也有科技管理制度的毛病。好比研发部门的大量结果零散、疏散、不成熟、不成套,科技管理部门此前未足够重视而设立包罗地沟油检测技术在内的食品宁静科技重大专项等等。
结果,几十年下来,我们在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高精尖偏向取得重点突破,在看似通例、平常的地沟油检测技术研发中却裹足不前,只好急忙拉起一支相关学科(而非行业)的专家队伍临阵磨枪。
事实上,很多看似稀松平常,只有微创新但注重实用性、适用性、性价比的技术却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国家需要诺贝尔奖,国民也需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这是存在相关性但又非同一维度的需求。二者既不行偏颇,也不行在同一指挥棒下起舞。
在工业技术结构和研发时,如果眼睛只往上看、仅瞄准一招一式的单点纪录打破,而不重视本国或当地经济社会生长水平、科技基础、资源禀赋、市场空间等社会需求的差异,结果一定是科学转化不成技术,技术无法转换成生产力,也就支撑不了工业进步和社会生长。
今年正逢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一味强调重工业、军工业而忽视轻工业、民用消费品工业,及以此为导向分配科技、人力等种种资源,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是值得借鉴的反例。
因此,建议政、产、学、研、用、金各界资源配合携手,以全新的组织管理建立起针对性强的工业技术研发体系,从尺度制定、技术育成到人才培养,为国内工业经济生长提供系统服务支撑。工业技术这个极为重要的“家伙”,是该挣脱寄生状态去独立负担责任了。